新闻动态
国产霹雳2导弹:造价比红旗轿车还贵,生产2950枚却没击中过目标
大家好,我是兰台,此身份乃我之自称。
今日兰台探讨国产第二代空空导弹“霹雳-2”,介绍其性能与特点,重点聚焦于导弹的先进性与作战能力。
回顾往昔,鉴于当时国内生产工艺与基础材料的落后状况,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,成功将霹雳-2空空导弹投入工业化生产,实属非凡成就。
遗憾的是,在批量生产中,“霹雳-2”性能评估过于乐观。自1972年起至1983年停产,共制造了2950枚霹雳-2空空导弹。
这确实过多,张廷发将军回忆录透露,霹雳-2在实战中达到“克敌制胜”效果,尚有较大差距需弥补。
尽管批量生产代表成功,但一次性生产2950枚仍显得数量过多。
霹雳-2造价不菲,每枚成本达5万人民币,远超当时国内顶级轿车,即配备空调的“大三排”红旗,其市场价格由此可见一斑。
据原“一汽”副厂长范恒光透露,老红旗车型定价:大两排座3万,新小两排座同价;小三排座3.5万,大三排座无空调亦3.5万,有空调则4万;防弹车定价8万。
接下来,兰台简述国产霹雳-2空空导弹。该导弹为国产型号,具备空空作战能力,其性能特点与用途在此不赘述,旨在为读者提供基本认知。
【01、】
国产空空导弹的初期型号,如霹雳-1、霹雳-2、霹雳-8,均基于引进的国外成熟产品和技术进行仿制而成。
这并不丢人,因为每个人并非天生就会奔跑。
兰台曾多次提及,鉴于当时“一穷二白”的基础,能批量制造出世界最先进的武器,已是极为卓越的成就。
国产首款空空导弹霹雳-1,是仿照苏联K-5M近程空对空导弹制造的。
K-5M是苏联自研的首款空对空导弹,于1955年推出。
1958年,中国引进苏联米格-19战斗机及K-5导弹,随即着手仿制,命名为“霹雳-1”导弹,仿制工作同年启动。
“霹雳-1”空空导弹历经5年仿制,于1963年11月完成定型实验,次年正式定型并着手投入批量生产。
“霹雳-1”仅为初步尝试,真正实现大规模批量生产的空空导弹是“霹雳-2”。
苏联K-5M导弹作为首款自研空对空导弹,存在诸多问题,实战能力薄弱。
其实际射程受限,飞行制导阶段仅持续12秒,导弹需依赖飞机制导雷达持续发射的波束,以确保飞行路径。
因存在问题,国内将“霹雳-1”用作练习,未引进配套机载雷达。
1958年“九二四空战”期间,解放军空军缴获一枚未爆炸的美国AIM-9响尾蛇导弹,这是其重要战果之一。
苏联空空导弹因此实现了质的飞跃。
【02、】
1958年,中国依据协议,把俘获的AIM-9响尾蛇导弹转交给了苏联。
苏联当时不仅获得了中方提供的AIM-9响尾蛇导弹实物,还从瑞典上校温纳斯特罗姆处得到了该导弹的完整设计图。
因此,苏联的仿制项目进展顺利。
1961年,苏联成功仿制了美国的AIM-9响尾蛇导弹,该导弹为全球首款采用红外线制导技术的空空导弹。
K-13是一款空对空导弹,设计用于空中拦截与攻击,具备精确的制导系统与强大的爆炸威力,确保有效摧毁目标。
依据苏中双方协议,苏联向中方交付了K-13空对空导弹的完整技术文件及实物样品。
中方自1965年起仿制K-13空对空导弹,命名为“霹雳-2”。
霹雳2型导弹由6个舱段构成:红外自动引导头、舵机舱含触发引信与非触发引信、战斗部、火箭发动机及尾翼。
导弹包含零件共计1075种。
"霹雳-2"堪称当时全球最先进的空对空导弹。
仿制此类导弹,对当时经济与技术基础薄弱的新中国而言,难度极大。
苏联提供了全套技术资料和导弹样品,然而仿制并定型该导弹却耗时7年。
回顾往昔,核心问题在于基础材料薄弱。例如,“霹雳-2”导弹引信早炸,便源于国内基础材料技术的滞后。
该问题在当时被视为无解,实际上确实难以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。
直至1972年7月,经过多方介入与讨论,“霹雳-2”导弹的定型问题最终得到解决。
1972年9月,“霹雳-2”导弹于012基地的202厂(汉中南峰厂,80年代末废弃)启动批量生产。
兰台始终认为,鉴于当时“一穷二白”的基础,能成功仿制并批量生产“霹雳-2”,已是重大胜利。
核心问题在于,明知“霹雳-2”导弹受基础材料和工艺限制,部分问题无法解决,却仍生产了2950枚。
此导弹造价高达5万元,因此必须慎重对待。其成本之巨,要求我们不可忽视其重要性,确保在使用和维护上均做到精准无误。
红旗轿车自1959年首辆CA72下线至1981年首次停产期间,总产量未达2950辆。
更为关键的是,“霹雳-2”实战能力存疑,尚未成功击中过空中目标。
空军前司令员张廷发将军回忆录中提到,1982年敌机侵犯领空时,我军战机在最佳攻防条件下发射两枚“霹雳-2”导弹,却均未击中目标。
中方与以色列达成“怪蛇”导弹技术引进协议后,“霹雳-2”导弹的生产宣告终止。
1987年,正式批准汉中南峰厂(202厂)停止生产“霹雳-2”导弹,并拆除其生产线。
决定终止霹雳2号系列空空导弹及地面测试车辆的生产,并拆除相关生产线。
《〇一二基地史》由朱中和、陆鑫、姜学铭、钱汉皋编纂,出版单位为〇一二基地史编辑办公室,负责整理基地的历史资料。
《中国首型空空导弹“霹雳1”研发历程》,由凌翔撰写,发表于《兵器知识》2002年第6期,详细记录了该导弹的研制过程。
《范恒光解析红旗亏损原因》,高鹏,《汽车商业评论》指出,范恒光深入探讨了红旗品牌在经济上遭遇损失的具体情况与根源。
